米乐M6官网俄罗斯音乐的集成大师 柴科夫斯基 Tchaikovsky 1840 ~ 1893 (下)
米乐M6官网俄罗斯音乐的集成大师 柴科夫斯基 Tchaikovsky 1840 ~ 1893 (下)1877年之后,柴科夫斯基的生命中发生了两件重要的事:他与梅克夫人展开了一段不寻常的友谊,又与安东尼娜·米留可娃结了一个为期9周的痛苦婚姻,这个婚姻令他神经错乱,近乎崩溃。
《第4交响曲》对当时的柴科夫斯基来说相当重要,而它在音乐史上也象征着柴科夫斯基迈入创作的第二个阶段。那一年因仓促的悲剧婚姻及与梅克夫人的情感,《第4交响曲》的创作过程并不顺利。此曲反映出柴科夫斯基痛苦的经验,每一个小节都在诉说着他对梅克夫人的思念,总谱封面还题着:“给我最挚爱的朋友。”创作期间,柴科夫斯基在写给梅克夫人的信中,详细地解释了每个章节所表达的意境。梅克夫人回信称此曲为“我们的交响曲”。1878年2月的首演日,梅克夫人还冒着风雪前往参加。此次演出并没有如预期般受到热烈的反响,但它却成为柴科夫斯基奠定国际地位的交响曲。
柴科夫斯基曾投注很长的时间在歌剧创作上,他认为歌剧讲求声乐之美,但不只是专门让歌者表现声音技巧的音乐,为了淋漓尽致地表达剧情并掌握情绪,旋律的流畅感与管弦乐的合理配置,应该是作曲的关键。他总共写了10部歌剧,其中又以《叶甫盖尼·奥涅金》(Eugene Onegin)最为著名。柴科夫斯基于1879年为脍炙人口的文学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谱写歌剧。该剧取材自大文豪普希金之作,内容描述孤单、忧郁、又吸引女性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试图寻找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却又将女性玩弄于股掌间以获得满足,在内心的冲突、矛盾中,最后沦为宿命的牺牲品。期间叶甫盖尼·奥涅金不自觉地爱上了塔基亚娜,但为时已晚,塔基亚娜已嫁人了,她从渴望爱情的少女,转变成稳重成熟的女性,这使得叶甫盖尼·奥涅金更孤单绝望。柴科夫斯基十分重视此剧的主角,并将内心情感投射于此剧的音乐中。而当时柴科夫斯基也正周旋于梅克夫人的情感关系与女学生安东尼娜·米留可娃的“错乱情结”中。1879年《叶甫盖尼·奥涅金》在莫斯科公演,得到热烈的回响。
与安东尼娜·米留可娃历经9周的婚姻结束后,他几乎崩溃而元气大伤。在医生的建议下,柴科夫斯基开始旅行、修养身心,并寻找新的创作灵感。1878年至1885年间,他周游了佛罗伦萨、圣雷摩、巴黎与维也纳。1875年在巴黎听到萨拉萨蒂(Pablo Sarasate)演奏拉罗(EdonardLalo)的《西班牙交响曲》后,燃起创作小提琴协奏曲的念头。在学生小提琴家约瑟夫·科秦尔(Yosif Kotck)的协助下完成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署名献给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教授莱奥波德·奥尔(Leopold Auer)。没想到奥尔竟以不能演奏为由,将作品退回。此作压箱3年后,终于被莱比锡音乐学院的教授阿道尔夫·布罗德斯基(Adolf Brodsky)在维也纳演出,广受喜爱和好评。日后《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与贝多芬、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等人所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旅行意大利期间,柴科夫斯基充分接受古典罗马文化的洗礼,他被文艺复兴遗留下的艺术品所感动。在罗马,附近的军号声触动了他的灵感,《意大利随想曲》因此诞生。此曲根据意大利塔朗泰拉舞的疯狂节奏写出,描述意大利的狂欢节,并加入嚎亮的号角。此曲应用了大量的意大利民谣,在急速的旋律中,乐曲在强而明朗的和弦下结束。整首曲子热情愉悦,具南欧风味。1880年,此曲在莫斯科由尼古拉·鲁宾斯坦首度指挥演出,获得如潮的佳评。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与作曲家巴拉基列夫,都给予此曲很高的评价。
1880年,柴科夫斯基把拿破仑远征莫斯科却一败涂地的荣史,当做音乐创作的题材,写了《一八一二序曲》。其中“一八一二”乃指公元1812年,莫斯科的“救主大教堂”因拿破仑攻打莫斯科而被毁。当教堂重建完成后,柴科夫斯基受托为落成典礼创作序曲。这首曲子于1882年俄法战争70周年纪念时首次演出,获得满堂彩。对柴科夫斯基而言,受邀作曲时,他却是抱着“硬着头皮接下,可能会作出闹哄哄的通俗音乐……”的心情。俄罗斯评论报上写着对此次演出的报导:“这次音乐会将长久留于观众的记忆里。我们庆幸,我们所处的时代,并非天才辞逝后,才给予肯定的时代。”
1881年,柴科夫斯基毕生景仰的尼古拉·鲁宾斯坦在巴黎去世,当时柴科夫斯基正在法国南方旅行,接获病危电报后却赶不及见他最后一面。怀着悲痛的心情,他开始创作《A小调钢琴三重奏》作为悼念,并将这首曲子题为:“一位伟大艺术家的追忆”。此曲后来也成为室内乐曲的经典之作。
1884年,柴科夫斯基获得沙皇赠勋,1885年出任音乐协会莫斯科分会会长,同年他根据拜伦的诗作完成了著名的《曼弗雷德交响曲》。
柴科夫斯基给人的印象是忧郁、神经质且孤僻。自从疼爱他的母亲死后,家人中与柴科夫斯基最亲近的就是他的妹妹夏莎;夏莎始终支持着柴科夫斯基,也包容他的同性恋倾向,随时给他亲情的温暖。当时的风俗并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可怜的柴科夫斯基便将此事压抑在心中。奇妙的是:柴科夫斯基的弟弟莫德斯特,也是一个有断袖之癖的男子,但他处理问题的方式与柴科夫斯基不同,他选择面对。柴科夫斯基很喜欢这位兄弟,他并不希望他的弟弟因为同性恋而受到社会的伤害。有一段时间,他强烈地认为:惟有结婚才能拯救他不安的灵魂。
1869,柴科夫斯基经历了一生中惟一的一次恋爱事件。那一年,他爱上了女歌手黛西利·雅尔托,两人曾经发展出一段恋情,可是个性内向的柴科夫斯基,却迟迟不敢向黛西利求婚,以致后来黛西利被别人追走。虽然柴科夫斯基在感情上受到挫折,不过在作曲上却有全新的斩获,像《第1弦乐四重奏》、《第2交响曲》、幻想曲《暴风雨》等。音乐成为柴科夫斯基强烈情感的宣泄方式,乐中的情感来自于对内心的脆弱与失落的感知。为了让自己从“不良的情感嗜好”中跳出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他鼓起勇气考虑婚姻。1877年当《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正如火如茶时,柴科夫斯基的感情生活也走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梦幻中。自称莫斯科音乐院学生的安东尼娜·米留可娃,写了封热情的仰慕信给柴科夫斯基,并要求见面,起初柴科夫斯基并不理会,但米留可娃不停地写信,并以作为威胁。在创作《叶甫盖尼·奥涅金》期间,柴科夫斯基的精神状况早已融入剧情里,为了不让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也变成奥涅金那样的负心汉,柴科夫斯基迫不得已只好同意了米留可娃见面的要求,并被米留可娃的痴情感动,陷入迷茫,同意娶她为妻。但当他决定与米留可娃结婚时,早已爱上了未曾谋面的梅克夫人,柴科夫斯基担心梅克夫人以为他背叛她,直到婚礼前3天才告知,并以“命中注定”来解释这“非他所愿的痛苦”。婚姻只是堵住了别人对他同性恋猜测的闲言碎语而已,并未带来其他好处。婚后9周,柴科夫斯基就因为极度不适应婚姻生活,而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甚至企图以逃避婚姻。于是医生便劝他转换环境并作长期休养,所以此后的一年时间,柴科夫斯基独自到瑞士及意大利等地旅行。然而米留可娃并没有轻易地放过柴科夫斯基,对离婚一事反复威胁、企图报复……柴科夫斯基担心她在法庭上说出他是同性恋的消息,对她忍气吞声,此闹剧终于在米留可娃被判断有精神病送疗养院后,才宣告结束。
1876年,柴科夫斯基的生命中出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女人,那就是46岁的寡妇——娜婕达·冯·梅克(Nadezhda von Meck)。梅克夫人是一位富有的运输商的遗孀,她拥有12个孩子,生活堪称富裕,酷爱音乐,亦愿意帮助有困难的艺术家,德彪西(Debussy)就曾接受过她的帮助。在听过柴科夫斯基的《暴风雨》之后,她知道了这位音乐家的生活状况,便写信给柴科夫斯基,开始了他们的书信往来。在信中,梅克夫人透露要他为她作曲,并且借此资助他每年6000卢布的经费及旅游所需,但她也提出永不见面的条件。以后14年的友谊,他们始终只靠书信联络,两人的书信来往相当频繁,也相谈甚欢。柴科夫斯基自然可从相片中知道她的长相,所以当他们有一次曾偶然碰面认出彼此后,也只是远远地点头打招呼。他们约定的共识是:不要见面。即使不巧同时出现在同一场合或是擦肩而过,也都要当做互不相识,以保持彼此在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一如梅克夫人在信中表明对见面的恐慌:“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真诚渴望与你面对相识,但现在我觉得你越迷惑我,我就越加害怕,害怕认识你以后,便无法像现在一样与你真心交谈。目前我宁愿保持距离去想你,就像和你一同欣赏音乐。”
柴科夫斯基孤独忧郁的个性,随着年岁的增长亦更为剧烈。当他失意无助时,会向梅克夫人透露心事;包括创作所面临的失败和冲突。梅克夫人同样将内心深处的感受回馈给柴科夫斯基。14年来,他们的往来书信超过1000封。这些书信纪录,也成为分析柴科夫斯基作品最线年秋天,柴科夫斯基在提比斯收到了梅克夫人的信件,内容是说她破产了,再也没能力资助他,他们的友谊就此终结,希望柴科夫斯基:“……不要忘了我,经常想起我!”
以当时柴科夫斯基的经济状况和名气,其实已不需要靠她的资助度日,但突如其来的消息,使柴科夫斯基心力交瘁,他感觉失去了一切。震惊之余,他立即回信,但一次又一次的写信,却再也得不到回音。事后梅克夫人的孙女解释,当时梅克夫人正患有肺结核和精神障碍,根本无法举笔写字。自此,失魂落魄的柴科夫斯基,就再也无法振作起来。
1893年他最后写作的《悲怆交响曲》已成为哀唱绝望之歌的音乐,这种悲切的苦恼,正是他与梅克夫人分离的眼泪。同年11月,柴科夫斯基死于霍乱,而梅克夫人在柴科夫斯基死后3个月也病逝了。冥冥中,两人的命运似乎还维系到共赴黄泉。
1885年后,柴科夫斯基选择了莫斯科北方的小村庄麦达诺沃作为定居之所,他自觉日渐衰退的健康和创作力已不如从前,生命似乎走向尽头了,从晚年的作品《第5交响曲》可看出绝望哀戚的色彩,相较于10年前所作的献给梅克夫人的《第4交响曲》,《第5交响曲》显得茫然而悲哀。1888年,此曲在圣彼得堡演出时,并未受到热烈的欢迎。
1887年间,柴科夫斯基到欧洲各国游历演出,获得无比的成功。此行他还会见了勃拉姆斯、德沃夏克、理查德·施特劳斯、格里格与福莱等作曲家。之后又在布拉格指挥《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演出,然而巡演成功并不能鼓舞日渐衰老的心境和复发的神经衰弱症,他的情绪和信心总是起起落落。返国后的1889年,他写出著名的芭蕾音乐《睡美人》,1890年至1892年,陆续完成歌剧《黑桃皇后》、《哈姆雷特》和《约兰达》。晚年力衰却依然完成如此丰沛的创作,实无人能及。
1891年柴科夫斯基受邀赴美访问一个月,在纽约、华盛顿等城市指挥、演奏自己的作品,结果大受好评,所到之处,都受到许多乐迷的簇拥、作曲家的拜访和媒体的访问。对于自己的音乐能获得新如此的礼遇,柴科夫斯基感到出乎意料。美国人热情、温暖的活力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时他已开始创作《胡桃夹子》,并把旅途中见到的新乐器“钢片琴”加入第二幕的乐曲中,成为第一个用钢片琴的作曲家。
1892年柴科夫斯基完成芭蕾音乐《胡桃夹子》,隔年柴科夫斯基提笔写作他的《第6交响曲》,结果写出一首内容极为深刻、苦楚、悲戚的旋律。最终乐章还一反传统采用慢板,以暗示绝望与死亡。该首交响曲于1893年由柴科夫斯基亲自指挥首演,虽然观众仍给予掌声,但他们似乎未能体会出柴科夫斯基是借由此曲来倾诉他内心的忧伤、痛苦与绝望。这首名为《悲怆》的《第6交响曲》,柴科夫斯基曾称它像是一首安魂曲,似乎是个诅咒。而这首交响曲竟然成了“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首演后第4天,1893年11月1日,柴科夫斯基染上霍乱,经过5天的昏迷挣扎,在11月6日离开尘世,葬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墓地。柴科夫斯基死后12天的11月18日,《悲怆交响曲》由名指挥家纳普拉夫尼可在同一个地方演出,而这回人们总算认识了这首乐曲的深刻之处。柴科夫斯基的晚年并不同于一般穷困潦倒的作曲家,而拥有相当的名气与成功。但他的死因却一直都是个谜,有人说他是因饱受社会对他的同性恋调查而心感压力,于是故意饮用生水感染霍乱轻生而死。不管如何,他所作曲子的知名度并不因为他的死而有所减弱,仍流传至今。
柴科夫斯基的作品透露出欧洲式华丽而优雅的风格,较之俄罗斯式朴索的乡土色彩更为强烈。身处的恶劣环境以及本身的天性,在他的音乐中,经常荡漾着深邃的哀愁感,既非纯粹德国风,又不是法国或式。因此在每次的首演中,并不能马上获得观众的支持,但它们却像好酒,历时越久就越香。流畅的旋律线条是柴科夫斯基音乐魅力之所在,更是使他的音乐能够历久不衰的重要因素。配合上他对乐器的处理及发挥,他的音乐经常给人连绵不绝的感受。柴科夫斯基在西洋音乐史上的确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年在境内有两大对立的乐派:主张发扬民族音乐的“五人团”音乐家与强调西欧扎实的音乐训练的鲁宾斯坦兄弟。这两派被柴科夫斯基以他个人十分式的天性和独特学院派的抒情方式表现,融合成同一条路,因此他不失为音乐史的集成大师。
柴科夫斯基遗留下来的作品为数庞大,而且内容、种类繁多,目前大家仍然常可欣赏到的乐曲如:11出歌剧中的两出,6首交响曲中的后3首,3首协奏曲(钢琴、小提琴及为大提琴作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3出芭蕾舞剧,以及六七首如序曲、幻想曲之类的管弦乐作品。室内乐曲则包括3首弦乐四重奏曲中的1首、1首钢琴三重奏曲、1首弦乐六重奏曲。这成就除了少数德国与奥地利的大师之外,可说是无人能及。